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积极响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号召,近日,四川轻化工大学法学院教师陈肖琳带领学生一行赴宜宾市屏山县锦屏镇,围绕茵红李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此次调研以“法治赋能产业振兴,专业服务基层治理”为主题,通过专业视角总结提炼乡村产业振兴的“锦屏经验”。
调研期间,团队走访了锦屏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与中心汪主任以及技术专家刘老师深入交流。据介绍,作为地理标志产品,茵红李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推动下,实现标准化、集群化发展。目前全镇种植面积达万亩,年产量、产值均创新高,带动农户显著增收。
当地创新推行“国有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水果产业发展联盟”,形成“链主企业+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协同机制,并运用区块链溯源二维码实现全流程品控。通过“专家工作站+县乡人才+土专家”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技术托管与“一对一”指导,有效提升优质果率与农户收入。目前多数果园已实现标准化管理,试点农户年收入明显增长。
调研带队老师陈肖琳表示,本次活动既是法学院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学生得以在实践中深化对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解。团队成员认为访谈收获丰富,不仅收集到大量鲜活治理案例,也更加理解了乡村振兴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据悉,法学院近年来持续开展“送法下乡”“政策宣讲”“基层治理创新调研”等活动,构建了“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竞赛提升”的良性循环。学院未来还将依托“律政先锋”志愿服务队,深化校地合作,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
【来源:陈肖琳 林星雨;编辑:严涛;审核:杨汉国】